近日,全讯白菜网002陈爱华副教授(第一作者/通讯作者)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赵格睿、全讯白菜网002硕士生贺臻臻,以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马力教授合作的研究成果“Reputation of the Emerging Market Companies: Does ESG Rating Help?”在FT50期刊《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》在线首发,该期刊是商业伦理领域的国际知名学术期刊。


中国企业管理者计划拓展海外市场时,常因“新兴市场企业”的标签被质疑声誉不足,给企业出海带来很多不便。此时,改善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表现能否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声誉?
该研究聚焦于新兴市场企业如何提升声誉这一关键议题,基于2015-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动态数据,首次从“Discourse theory”视角系统验证了ESG实践对企业声誉的推动作用。研究发现,ESG可成为企业赢得国际口碑的“隐形推手”。该团队采用自然语言处理(NLP)技术,分析了266家中国上市公司近7万条英文新闻标题的情感倾向。回归分析显示,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,企业的ESG评分每提高1个单位,其组织声誉评分平均显著增加0.191个单位(β= 0.191,SE = 0.034,p< 0.01)。
研究还发现一个关键细节:ESG报告是否经审计,效果大不同。未审计的ESG报告:评级对声誉的影响有限(B = 0.065);经审计的ESG报告:评级对声誉的推动力飙升(B = 0.897)。因为审计相当于给ESG数据贴上“真实可信”的标签,打消了国际受众对“漂绿”(greenwashing)的疑虑。
此外,研究还揭示了一个尴尬现实:国有企业的ESG努力,换来的声誉回报却更小一点。因为国际社会常将国企的ESG行为归因于“政策要求”而非“自愿担当”,削弱了其声誉价值。

该研究强有力地证实了ESG不仅是投资决策的关键指标,更是新兴市场企业打破“声誉负债”困境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工具。尤其在进军国际市场时,经过权威审计的ESG实践能够显著降低国际投资者的信任成本,为企业的海外扩张扫除关键障碍。随着NLP技术进步,未来可通过多语言新闻分析更全面捕捉企业声誉。此外,ESG评级标准的一致性、动态声誉追踪等议题也值得深入探讨。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07/s10551-025-06096-5